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安可威酒店預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安可威酒店預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線是什么?
要說“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確實是不太好回答。筆者經過反復思量,認為劉文靜之死或許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當然了,這僅是筆者的一孔之見,在沒人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拋出來,就當做拋磚引玉吧。
在唐初的功臣中,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功績,劉文靜都在裴寂之上。可是唐朝建立后,裴寂的地位卻扶搖直上,位居劉文靜之上,這就使得劉文靜很不滿。而且,裴寂利用李淵的寵信,不斷在政治上打壓劉文靜,終于,劉文靜爆發了。
話說在某一晚,劉文靜在家中與兄弟飲酒,酒后發狂拔刀砍斫廳柱,稱定要斬殺裴寂。沒想到酒后的失言卻被一個失寵的小妾告發。雖經劉文靜抗辯和李世民力保,但劉文靜仍然被李淵以謀反為名處死。
劉文靜之死的深層次原因
從表面上看,劉文靜之死是其自身嫌功大賞薄,有怨望之心,觸犯了李淵的忌諱。再加上裴寂推波助瀾才被殺。但實際上,這是李淵為了化解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即將發生的爭斗而采取的釜底抽薪之計,當然了,抽的自然是李世民這口鍋下面的柴火。
李淵自起兵反隋以來,軍功之大無人能超過李世民,而作為太子的李建成按照禮制必須要待在長安,這就極大地影響了李建成的功業。如果說李世民是個安分守己的王爺那也就罷了,可恰恰相反,李世民利用出征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幕府,把很多猛將紛紛收入帳下,假以時日,李世民羽翼豐滿,李建成是根本控制不住他的。
早在晉陽之時,劉文靜就和李世民關系最好,據《新唐書 劉文靜傳》記載:
既又見秦王,謂寂唐公子,非常人也。豁達神武,漢高祖、魏大祖之徒歟!
由此可見,劉文靜對李世民的期許是劉邦和曹操一流的人物,評價不可謂不高!
在唐朝未建立之時,劉文靜對李世民的評價再高,大家也就姑妄聽之罷了,可是隨著唐朝的建立,這個評價就有很大的問題,這就是不甘于臣服的一種表現!
李世民對劉文靜也抱有極大的好感,每逢出征,總是和劉文靜同行,這就引起了李淵極大地懷疑。李世民在外掌軍,劉文靜在內呼應,如果將來自己有一天駕崩,這天下還能是李建成的嗎?
李淵并不像后人評價的那樣無能,而是一位老練的政治家,可是面對自己家庭中即將出現的爭斗,他也確實很為難,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處理了誰自己都會心疼。這也是帝王們的悲哀吧!
但是,處理不了李世民,難道我還處理不了劉文靜嗎?殺死劉文靜,就相當于斷了李世民的一條臂膀,同時也算作給了李世民一個嚴重警告。所以說,劉文靜就是唐朝皇室太子之位爭奪戰的一個犧牲品。
見到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要被殺,李世民極力營救。可是,此時的李世民遠沒有消滅竇建德和王世充之后具有的那般權勢,營救失敗。
劉文靜之死才應該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
劉文靜之死,最得意的不是李淵,而是李建成。作為封建社會正統的繼承人,他具有先天性的法理優勢,這一點是李世民無論如何比不了的。
劉文靜死后,李世民確實是消停了一段時間,在政治上也不是很活躍,安心在家里養河西之戰中受的傷病。但這并不意味著李世民放棄了奪嫡的野心,反而這種欲望更加強烈了起來。
如果說,劉文靜未死,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的爭斗還未顯現出來的話,那么,隨著劉文靜的死,本來隱藏在水下的矛盾一下子浮出了水面,暴露在世人面前,也由此埋下了日后“玄武門之變”的種子。所以,筆者認為,劉文靜之死才應該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
結論
李淵之所以放棄李世民,并不是他不喜歡李世民,因為在政治家眼中是沒有感情的,他們有的只是利害關系。為了唐朝的長治久安,李淵必須要遵循封建禮法中立嫡以長制度,不然就會給王朝帶來隱患。
但是,李淵又不忍心快刀斬亂麻,徹底廢掉李世民,這也是李淵內心的矛盾和掙扎之處,所以,李淵只能出下策,殺死劉文靜,斷掉李世民的臂膀,使其無力與李建成對抗,安心做一個太平王爺。可是,李淵錯了,從他殺劉文靜那天開始,不僅李世民不會饒了李建成,李建成也不會放過李世民的。他殺死劉文靜不僅沒能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反而激化了矛盾,這是李淵無論如何沒想到的。
小樊閑聊來解答,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是什么呢?下面我來一一闡述再來尋找答案
第一:李世民戰功卓著,功高蓋主
唐高祖李淵于公元 618 年 5 月稱帝建唐。之后為統一全國,先后進行了六次大規模戰役。光秦王李世民就指揮了四次,且次次大捷。赫赫戰功堆積起來的不是滿足和驕傲,而是失落和失衡。李世民有勇有謀,剛毅果斷,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他覺得自己才是開疆拓土、指點江山的不二人選。
第二:李淵曾多次明示或暗示封李世民為太子
隋末唐初高祖私下許立秦王為太子的記錄甚多:
1、隋末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時,史載:“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
2、唐 軍 攻 克 長 安 后,“及 為 唐 王,將 佐 亦 請 以 世 民 為 世 子。上 將 立 之,世 民 固 辭而止。”
3、武德四五年間,“太宗功業日盛,高祖私許立為太子。”《隱太子建成傳》
4 、貞觀九年,唐太宗曾對臣下言:“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廢立之心。我當此日,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忠義》
5 、624年夏。仁智宮事發,慶州總管楊文干稱兵作亂,高祖命秦王領兵平亂,行前高祖私謂李世民曰:“文干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誅殺骨肉,廢建成封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隱太子建成傳》
第三:高祖過于偏袒太子李建成
武德七年七月,李淵曾當著三個兒子的面呵責秦王:“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耶?”。即使仁智宮事件和楊文干作亂事發后,李淵依舊“薄太子罪”,僅將數名東宮官員流放了事,于此更可見李淵對太子袒護到何種程度。于臨政變發生的前幾天,元吉等曾當面請其父誅殺世民,李淵則稱:“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跡未見,一旦欲殺,何以為辭?”齊王即誣稱秦王“反逆”,“但須速殺,何患無辭?”《巢剌王元吉傳》
李淵未置可否。太子、齊王可與其父當面議論誅殺秦王之事,其父僅以無理由為托詞而竟無一詞責斥,則不難想見李淵之立場與態度。
第四:秦王府主導的一場政變
武德年間,唐高祖嫡出三子相互勾心斗角期間,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曾認定:“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杜如晦與房玄齡耳。”《杜如晦傳》臨政變的前一天,因太子率更丞王晊的告密,秦府已得知了太子、齊王欲在昆明池宴別時“拉殺”秦王及坑殺秦府諸將的政變計劃,秦府文臣武將群情洶洶,均欲先發制人。在集議決策時,李世民曾令尉遲敬德私召房、杜入府商議。此二人初以“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為對。李世民竟怒取佩刀付敬德,令再促二人,且云“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此情節足見秦王對房、杜二人倚仗之深及相互契結之密。由此可見,房、杜二人在秦府謀臣智囊群中明顯起著決策核心的作用。
房玄齡曾私謂長孫無忌曰:“今嫌隙已成,禍機將發,天下洶洶,人懷異志。變端一作,大亂必興,非直禍及府朝,正恐傾危社稷。此之際會,安可不深思也!仆有愚計,莫若尊周公之事,外寧區夏,內安宗社,申孝養之禮。古人云:為國者不顧小節。此之謂歟!孰若家國淪亡,身名俱滅乎?”《房玄齡傳》此計劃長孫無忌極為贊成,李世民亦表同意
不論文臣武將,每個人都想做皇帝的功臣,李世民掌了權他們才能得到更大的好處,皇家內部沒有倫理可言。兄弟幾人都在顧忌猶豫的情誼與血緣,而各自手下的利益爭奪中,一切的一切倫理、情誼、手足都化作虛無,灰飛煙滅。
總結:初唐歷史因唐太宗君臣對武德朝起居注、實錄的大量歪曲篡改,導致兩《唐書》、《資治通鑒》等舊史記載頗多回護、隱漏、失實之處,而貞觀君臣篡改國史的總根源,則無疑淵源于玄武門之變這一重大政治事件。時至今日,玄武門之變雖大致脈絡清晰,但史事細節依舊疑云重重,斧削之后殘留史料的記載,不少地方仍有太多的錯訛與缺失、斷環;
至于李世民是因為戰功赫赫心里不服,還是高祖私下暗許未果,又還是父親偏袒太子我認為關系都不大。小編認為應該是秦王府蓄謀已久的一場政變。還好李世民也是一代明君,貞觀之治更是把初唐打造成為繁榮強大的帝國,萬國來朝,被稱為天可汗。
歡迎大家閱讀評論,也希望能在評論區多多交流,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的點點關注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安可威酒店預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安可威酒店預訂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