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虹口區開鎖公司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虹口區開鎖公司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耶魯鎖在上海有實體店嗎?
有的哈,長寧來福士廣場東區5樓就有一個,另外在虹口區臨平路1號1層106室也新開了一家。門店里的產品很全,智能鎖、電子貓眼、智能柜鎖這些都有。有線下實體店是真的恨不錯,可以直接體驗,指紋開鎖時間更直觀!現場還有專業的工作人員指導,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問,真的很方便了~
1888年清政府就能夠仿造出馬克沁機槍,為何沒有大量制造?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先說個笑話。
大家知道三十節重機槍嗎?
這是美制M1917式重機槍的中國山寨。
最初,有個美國跑單幫的軍火販子,帶著M1917式重機槍找到直系軍閥頭子吳佩孚,推銷這種重機槍。
時間是1921年,民國已經建立10年了。
吳佩孚看到M1917式重機槍以后,設法拖住了那個美國佬,隨后找來漢陽兵工廠廠長。
當時漢陽兵工廠,是全中國最優秀的槍械制造工廠。
吳佩孚問,你們看看這挺機槍, 能不能仿制出來。
廠長仔細研究了一番,說可以仿制。
于是吳佩孚就以走私軍火的罪名,將這個倒霉的美國軍火商軟禁起來。
這邊,漢陽兵工廠把M1917式重機槍全部拆散,一個零件一個零件仿制,前后花費了半年時間,終于仿制成功。
吳佩孚就釋放了那個美國佬,將重機槍還給他,還給了一些路費。
當時民國軍閥混戰,國際社會對中國進行武器禁運,美國軍火商走私軍火是違法的。
他只得吃了啞巴虧,認慫走人。
本來吳佩孚是很高興的,認為仿造美制重機槍成功,以后就不用花巨資購買了。
誰知道,這挺命名為三十節的重機槍,仿造是成功了,但性能極不穩定。
只要持續射擊,就很容易出故障,很少有能夠一次打光一個彈帶的。
那么,三十節實際等于不可用。
吳佩孚極為惱怒,將漢陽兵工廠廠長喊來臭罵了一頓。
廠長表示,重機槍結構過于復雜,并不是拆卸仿造零件再組裝就能搞定的。
無奈之下,吳佩孚只得拿錢去向美國勃朗寧公司購買技術轉讓權。
得到全部資料以后,才解決了三十節的嚴重質量問題,還進行了一些改進。
即便如此,工廠初造時月產量只有幾挺,后來才增加到每月25挺。
大家看看,到了20年代尚且很難仿造重機槍,何談30多年前的清末。
其實,賽電槍這些玩意,清末根本就不可能大量裝備。
拋去仿造的質量問題,滿清也沒有大量制造重機槍的能力。滿清產量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年產步槍也只有1500支。
至于槍彈的生產,連北洋大臣李鴻展本人,都是心知肚明,1878年他在奏折里就叫苦:僅后膛槍彈的生產,就是“遇有戰事,十年之蓄,不夠數月之需”。平時看著生產紅紅火火,一打仗就不夠用。
看看,連最基本的步槍和子彈都生產嚴重不足,何談重機槍。就是三十多年后,每月才能生產多少!
裝模作樣的生產幾挺裝門面,又有什么用。
對,你沒有看錯,晚清政府在馬克沁機槍1884年問世后僅僅四年就仿制成功,洋務運動后期洋務清政府為了擺脫外國對中國軍械生產的操控,打破技術壁壘,一直在仿制西方武器, 1888年金陵機器制造局仿制出了馬克沁機槍。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段文字都會大為驚奇,天吶,清政府竟然能夠仿制出馬克沁機槍,簡直不可思議,要知道在很多人的認知里面,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中國軍隊還拿著大砍刀,怎么可能在1888年就生產出這樣一大殺器。
其實,我們的仿造(山寨)能力自古就很優秀,這一點不用謙虛,我們很驕傲,但是要說能夠仿制出完全一樣的,縱橫是絕對不相信的,中國和西方生產思維不一樣,西方制造武器都是直接引進流水線,有專門的流水化操作,并且還有校正的檢驗樣板,就是先有圖紙再進行制造;
中國在洋務運動時期的仿制,其實是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的,每一款仿制,都是一次創新,為什么這樣說呢?就是因為清政府仿制的時候沒有圖紙,根據武器樣品拆分后,按照逆向思維制作出圖紙,然后進行仿制,制造出來能打出子彈,就是仿制成功,如果不行,那就換一樣武器繼續仿。
這種自主仿造給清政府帶來巨大的投入,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建立大大小小的兵工廠達40多個,每年投入研發武器的經費就在幾百萬兩白銀以上,前前后后砸里面也有一億白銀,結果清政府仿制出來最NB的武器就是抬槍,用兩個人進行操作的那個武器,西方人看了后差點驚掉了下巴。
武器仿造之路,實際上特別艱難,以國民政府打造的中正式步槍來說,1928年決定按照德國1924毛瑟步槍進行仿制,在有了圖紙的情況下,一直到1935年才成型,前后用了七年時間,真正到量產的時候,已經是1942年,這還只是一款步槍。
相比于普通的步槍來說,馬克沁重機槍的結構和制造工藝更加復雜,要知道這可是一把改變了時代的機槍,是世界上最早的依靠子彈自身的動力完成發射的機槍。
在沒有圖紙,沒有配套工藝,沒有指導的情況下,金陵機器局制造出來就已經是奇跡了,但是我相信,制造出來的這款步槍很符合一句哲理,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條河,金陵機器局制造出來的馬克沁機槍也一樣,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挺(縱橫都懷疑,子彈能不能通用也是一回事)。
中國真正仿制馬克沁重機槍是在1935年,中德在軍事領域合作后,德國將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設計圖紙交付中國后,中國才開始進行仿制,也就是后來的民24式重機槍。
兩者相差將近40年,所以,你認為洋務運動時期仿制的馬克沁機槍能靠譜嗎?
洋務運動時期的仿制,主要是依靠當時的工匠,隨著一批工匠的更換,仿制的工藝更加不行,因此,即使能夠仿制出來也不會批量的去生產。
在馬克沁機槍1884年剛剛面世的時候,李鴻章正在歐洲采購軍火,也親眼看到了展示的馬克沁機槍,當時的李中堂驚奇的連忙說,太快了太快了,要知道馬克沁機槍一分鐘能夠打出六百轉,火力方面絕對是壓制的。李鴻章隨后表示,太貴了,用不起。并不是說機槍買不起,而是子彈買不起,以當時清政府的財力,想要駕馭射速這么快的機槍,簡直是拿國力在開玩笑。
李鴻章當時比較青睞的機槍是早已經成熟且定型的加特林機槍,加特林一分鐘可以打四百發,火力上夠用,價錢還能相對便宜一點,實際上,金陵機器制造局在1884年就已經能夠生產加特林機槍了,按照先入為主的的概念,并且已經生產了大量配套的加特林槍彈后,清政府不可能改弦易轍。
清政府沒有大量制造或者采購馬克沁機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馬克沁的射擊火力太過超前,遠遠超過了時代的需求,不是說李鴻章看不到馬克沁的作戰潛力,而是在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之前,重機槍的作用不是那么明顯。
1884年馬克沁機槍面世,到二十年后的日俄戰爭中才大顯身手,到三十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才算達到巔峰,以李鴻章的眼界來說,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不會看到馬克沁一展雄風。
當時西方各國普遍不看好馬克沁機槍,包括俄國、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對讓馬克沁的推銷碰到了釘子,就是因為當時的馬克沁機槍火力太強,已經超出了時代的需求,而且剛剛問世的馬克沁機槍性能也不穩定,日俄戰爭中和一戰中的馬克沁都是改良后的機槍,并非原始版的。
總結起來,清政府沒有大量生產就是因為,清政府大量生產不出來,或者生產出來質量不行;射速太快,子彈消耗不起;清政府已經有了加特林,對重機槍的需求不是特別大;馬克沁火力已經超越時代,造成了火力浪費,不適合當時的戰爭形態。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虹口區開鎖公司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虹口區開鎖公司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