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東陽市搬家搬廠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東陽市搬家搬廠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韓國首都有塊石碑,韓國百姓將它視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1956年的夏天,在韓國首爾漢江南岸松坡區某施工工地,工人挖出了一座石碑,石碑的正反兩面密密麻麻刻著許多字,但沒有一個字是韓國文。
工人們大眼瞪小眼的不知道碑文是什么意思,顯然這是古文物。工地老板馬上把這件事上報了有關部門,當時的首爾市長很重視,很快請來了一位考古專家。
考古專家是一個頭發花白的老教授,他跳進土坑里仔細察看碑文。大約過了一袋煙的功夫,老教授爬了出來,對站在旁邊的首爾市長說:“讓工人還埋了吧”。
市長一愣,好不容易發現了文物,怎么又埋起來?
此時老教授冷清著臉說:“這是韓國的恥辱,還是別讓老百姓看到好”教授推了推眼鏡接著說:“這是韓國的先人李氏王朝李倧投降大清立的石碑,碑文是歌頌清太宗皇太極的偉大豐功績內容,是大清戰勝咱們先祖的見證物。”
出于敏感的政治思考,首爾市長接受了老教授的建議,重新把石碑埋了起來。
轉眼20年過去了,1976年的夏天,首爾漢江南岸下了半個月的雨,山洪暴發把松坡區曾經埋的那個石碑沖了出來。
石碑重見天日,新任首爾市長迅速趕到,市長趕到后,考古學家已經把碑文翻譯成韓文遞給了市長。
新任首爾市長是一個歷史系畢業的高材生,一看碑文的內容就知道了這是朝鮮李氏王朝在“丙子胡亂”時立了一座碑,這座碑有紀念意義,于是就派工程隊把這石碑清洗干凈矗立到了松坡區文化廣場。
令人意外的是,這次市長沒有讓人埋石碑,而是矗立起了石碑。當地民眾卻不干了,認為石碑是韓國人的恥辱,要求把石碑重新埋了,一座石碑為什么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呢?
要想了解這個座石碑的來龍去脈,讓我們把時間軸推到明末清初白山黑水的東北地區。
(皇太極)
大約在公元1616年,我國東北地區女真族,也就是后來的滿族,大清的前身后金迅速崛起,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了后金,后金和明朝為仇作對逐漸蠶食明朝的地盤。
后來在一次戰役中,努爾哈赤被明朝的紅衣大炮轟死,之后他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繼位。
到了1637年,皇太極把后金改國號為大清,這就意味著清朝要和明朝分庭抗禮。
此時皇太極就向明朝的藩屬國,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李氏王朝發去了詔書。
誰知道當時的朝鮮李氏王朝的李倧國王不鳥皇太極,對大清的來使說“我不知道皇太極是誰?我只知道明朝的崇禎皇帝,明朝是俺們的宗主國,崇禎是俺們的帶頭大哥。”
朝鮮李氏王朝說這話是發自肺腑的,原來日本曾經侵略李氏王朝,李倧向明朝求救,明朝發兵打退了日本倭寇,由此李倧感激明朝。等于李氏王朝不接受皇太極領導。
皇太極為了專心對付明朝,防止李氏王朝到時候從背后下手,于1937年春天發動了“丙丁戰役”。皇太極帶著他的八旗軍浩浩蕩蕩踏上了朝鮮半島。
(李倧國王)
結果一交手李氏王朝一敗涂地,國王李倧帶著殘兵敗將就逃到了現在的首爾漢江南岸松坡區一帶,皇太極帶著他的部隊迅速包圍了李倧的藏身之地,被困七天七夜后,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李倧無奈投降。
既然投降了,李倧就獻上降表,表示和明朝一刀兩斷,奉清朝為宗主國。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李倧特立了這塊石碑。碑的正反兩面用滿漢兩種文字刻下了這次戰役的經過,碑額上刻“清太宗功德碑。到后來李氏王朝發兵配合皇太極收復了皮島,皇太極沒了后顧之憂,騰下手和明朝死磕。
(大清功德碑)
李氏王朝立的這座碑為后人添了麻煩。在1956年首先發現這座碑時,考古學教授認為這是先祖的恥辱,于是建議重新埋了。
說實話這座碑就是記載歷史的一個文物,但當時的韓國人很敏感,心理很脆弱,對過去的歷史諱莫如深。
等到了1976年,韓國政府開始正視歷史,很坦然的地接受那段歷史,正如韓國新任首爾市長說:“歷史是埋不住也藏不住,牢記歷史繼往開來才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
在韓國政府的影響下,民眾逐漸改變了看法,這座碑直到現在還矗立在漢江南岸松坡區人民廣場上。
文/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讓韓國相當尷尬。
其實不僅是韓國,所有中華文化圈內的國家,都面臨著一個非常矛盾的問題:
如果不說自己歷史悠久,作為一個沒有歷史底蘊的東方國家,感覺自己要被他人笑話;
但是自己挖掘的歷史,全都是給天朝當牛做馬的歷史,更讓人笑話,還不如沒有。
所以,韓國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這種矛盾發展到后來,就成了韓國人完全架空歷史,自己創造歷史的畸形走位。
但韓國又面臨一個問題,既然是自己的歷史,必然要有相關的“文物”來佐證,否則就是信口開河(實際上確實是),而這一找,又是給天朝當牛做馬的歷史......
比如韓國首都首爾的這塊石碑,按說有石碑,首先是個文物,表明韓國不是美國這樣的沒有歷史的國家,但仔細一看,全是漢字,而且還是表明主仆關系的漢字,這就不是一般的尷尬了,你說我是扔了呢?還是扔了?
事實上,韓國也確實糾結了很長時間。因為這塊名為“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石碑,雖然有300多年歷史,但卻寫了韓國人當牛做馬的歷史。
這塊石碑,立于1639年,而之所以立此碑,和清朝崛起過程中征服朝鮮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關。
后金崛起后,分別于1627年和1636年先后兩次大規模進攻朝鮮,迫使朝鮮屈服,斷絕與宗主國明朝的關系。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后,朝鮮徹底失去了反抗清朝的能力,不得不唯清朝馬首是瞻。在這樣的情況下,1637年,皇太極要求朝鮮為其立功德碑,1639年,該碑被豎立在今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松坡區的三田渡,故通稱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
“大清皇帝功德碑”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文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記載了皇太極平定朝鮮、給予朝鮮恩德的輝煌事跡,對于始終愿意追隨明朝的朝鮮而言,此碑是真正的奇恥大辱。
1894年甲午戰爭后,清朝被日本趕出朝鮮,日本扶持主張反清獨立的開化黨人上臺,全面清算中朝宗藩關系的遺存,如頒布《洪范十四條》、拆除迎恩門、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石碑被埋沒地下。
日殖時期的1913年,“大清皇帝功德碑”重新被挖了出來并豎立好,由于此時的朝鮮已經完全被日本殖民,石碑的意義并不大,因此石碑被保存下來。
但1948年朝鮮建國后,情況又不一樣了。1956年,韓國李承晚政府全面親美,認為此碑是韓國民族恥辱的象征,于是再度將其埋入地下。
怎料1963年因洪水肆虐,“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洪水沖出,再度現世。而此時的樸正熙政府石碑雖然是恥辱的象征,但也是韓國的文化遺產,所以將石碑保護了起來。
1983年,韓國總統全斗煥將“大清皇帝功德碑”移至松坡區石村洞289-3號,并建立石碑公園,形成今日面貌。
所以盡管是韓國人民的“國恥”,但石碑更是韓國歷史文化遺存,所以石碑就在這樣的矛盾中一直存在了下來。
不過,從韓國民眾死性不改的歷史自嗨情況來看,“大清皇帝功德碑”未來的命運,難說不會再度遭受劫難。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東陽市搬家搬廠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東陽市搬家搬廠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